一、基准点选择原则
1、稳定性与安全性
基准点应优先选择地质条件稳定、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区域,如基岩、稳固建筑物或硬化路面。需避开易变形区(如滑坡带、回填土)、高压线、地下管线及施工影响范围(距离基坑边缘应大于基础深度的2倍)。对于冻土地区,需埋至冻土线以下0.5m以确保长期稳定。
2、可见性与分布合理性
基准点间应保持合适间距(如公路测量中每2公里加密一对),并满足通视条件,便于测量仪器观测。在密集建筑区,基准点需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外,且与待测建筑距离大于其基础深度的2倍。
3、环境适应性
根据工程类型调整布设策略:桥梁两侧应各设水准点,隧道需设置3个以上标准标石;城市道路可结合长久建筑物或硬化路面设置临时基准点。
二、基准点测定方法
1、传统测量技术
水准测量:通过高差法或仪高法测定高程基准点,精度高但受地形限制,适用于平坦区域。
三角高程测量:利用水平距离和垂直角计算高差,适用于山区或复杂地形,需注意大气折光和仪器误差控制。
交会法:包括角度交会(测两已知点水平角)和距离交会(测已知距离相交),适用于控制网完善的中小型工程。
2、现代测量技术
GNSS-RTK技术:基于卫星定位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适用于无传统控制网或大范围复杂地形。
全站仪极坐标法:通过水平角和距离测定坐标,效率高且支持三维定位,常用于建筑放样和隧道贯通测量。
激光测量仪:用于高精度竖向传递(如天顶准直法),可减少人工误差,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或精密设备安装。
三、质量控制与维护
1、测定规范
基准点埋设后需稳定期(≥7天)方可使用,并记录坐标、高程及标志类型。首期观测需与已知点联测,形成闭合环以验证精度。
采用强制对中装置(误差≤0.5mm)或长久性标志(如铜质标石)确保长期稳定性。
2、动态监测与复测
施工期间每1-2月复测一次,雨后或地震后需立即检查基准点位移。对重要工程(如地铁、桥梁),需设置基岩标或双金属管标石进行长期监测。
维护措施包括清理遮挡物、修复受损标志物,并定期更新数据记录。
上一个:建筑工程测量放样技术的关键问题
下一个: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