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工程中,对建筑物进行详细的沉降观测(如图1所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沉降观测可以直接反映建筑物局部和整体沉降的特征和后期的发展趋势。 观测点测量的观测数据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在进行沉降观测工作之前,必须结合建筑物整体和局部的具体情况,科学地配置观测点。 观测点的数量必须根据建筑物整体和局部的地质条件合理设置,观测点的间隔通常以10~15m为宜。
控制观测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建筑物的结构和形状
建筑物不同,结构也不同,受力体也不同。 观测点布置在真正的受力体上,可以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不同形状的建筑物给地基带来的压力不同,产生的沉降也不同。 形状规则时,观测点必须布置在周围的角点、下沉缝和主(裙)楼两侧的不规则形状时,应根据其特点适当调整观测点的布置点。 例如,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扇形建筑物中,弧长的地方可以减少观测点的配置,相反线短的地方应该增加观测点的配置。
地质条件
建筑物沉降是因为地基上建筑物的压力在起作用。 建筑物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地质类型不同,承受的压力也不同,地基变形也不同。 布置观测点时,必须根据地质条件布置不同的观测点,以反映建筑物沉降的不同。
负荷重要因素
该因素主要涉及观测点的布局密度。 具体来说,负荷增加后,观测点的数量必须相应增加。 另外,通过布置观测点,可以更容易地长时间保存和观测。
上一个:沉降观测数据分析如何按步骤进行?
下一个:无人机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